在中國電動汽車的崛起之勢力之下,開始流行一種比較樂觀的論調來形容中國車企如何碾壓歐洲車企,將歐洲車企和中國車企之間的新合作形式總結為從“市場換技術”轉向“技術換市場”或“技術反哺”,從“技術輸入”到“技術輸出”,儼然中國電動汽車已經成為了全球汽車市場游戲規則的改變者。
其實,新的格局變化仍然僅限于中國汽車品牌在逐漸奪回中國本土市場份額,將主場逐漸變成自己的優勢,但在歐洲車企的主場歐洲市場,仍然是另一番景象。當初,當德國車企以技術換市場進入中國市場時,和而今中國車企進入歐洲市場相比,存在著一個關鍵區別,那就是前者并沒有面臨中國車企的主場優勢,相反,后者毫無還手之力。而今,中國汽車品牌在歐洲面臨的是本土車企穩坐本土江山的的主場優勢。也就是說,德國車企在中國市場的昨日并非中國電動汽車在歐洲的今日。中國電動汽車遠沒有成為游戲規則的改變者,最多只能稱得上是挑戰者。
在近日的巴黎車展上,如果說,中國車企展現了出海的決心,那么,歐洲本土車企則展現了誓死捍衛主場優勢的決心。據媒體報道,共有包括比亞迪、零跑汽車和廣汽集團在內的9家中國汽車廠商參展。歐洲汽車媒體諷刺歐洲本土車企時稱,要不是中國汽車品牌的參與,這場所謂的全球性show,會淪為一場地方性鄉村活動。但其實,中國車企在2022年時占了參展汽車廠商的約一半,而今年卻只占據了五分之一,歐洲本土車企豈會放棄嚴防死守的機會。
您已閱讀27%(585字),剩余73%(1604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