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4年,正是歷史上又一個甲申年。這一年距清朝入關已經過去了四個甲子,而離清朝壽終正寢,則要等到27年后的辛亥年。但是在這一年,清朝實則已經亡了。任何一個組織,都要面臨激勵、信息、監督、協調等諸多問題。如果組織的上述功能滅失,那么組織表現出來的種種行為,無非是一攤爛肉的肌體應激反應。因此判定一個組織滅亡,并不需要等到其徹底煙消云散。某一刻人們或許驚訝于龐然大物的轟然倒下,殊不知其大腦早已死亡。
清廷熬過了太平天國后,生存危機迫使其自我革新,于是洋務運動肇興,洋務派官員組織創辦了一大批近代工業企業,籌劃海防,更新軍備,創辦同文館,積極引進西方技術,派出留學生出國,推動財政合理化改革。在這一時期,中國一改頹勢,經濟、教育、思想、軍事等諸多領域氣象一新,欣欣向榮,稱之為“同治中興”并不為過。然而,接下來的一系列突變超乎人們的預期,甲午戰爭的失敗和庚子事變粉碎了太平盛世的幻覺,中華民族墮入了深淵,滿朝文武無論怎么掙扎求生都不能力挽狂瀾,而體制外的精英要么因為失望而作壁上觀、要么積極準備改朝換代,統治集團最后終于土崩瓦解。復盤清朝的最后二三十年,我們會驚訝于為何最高權力總是做出一連串錯誤決策。換言之,組織的治理何以如此低效?組織的功能何以喪失的如此徹底?如果說清廷高層集體昏聵,答案未免過于簡單膚淺。更深刻的原因在于,與其說他們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不如說他們不愿做出正確的決策,也就是他們的激勵出了大問題。甲午和庚子的悲劇,根源可以上溯到甲申。在這一年,組織的最高決策者失去了制約。
甲午戰爭:以一人敵一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