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從小在廣州對油重的月餅感覺多膩煩,在倫敦住滿10年后,昔日的“應節負擔”早變成了打心里喜愛的過節象征。因此,當有位倫敦親友聊天時挑剔起五仁月餅里“居然加肥肉”時,從來不是咸口月餅擁躉的我,也條件反射地為五仁月餅做辯護:我們的月餅情結,跟你們英國人民每年圣誕都要吃的mincepie(甜肉餡餅)是一樣的;口味濃郁,平日并不常吃,但過節少不它就過不完整。
每年在倫敦過中秋,都已習慣了買月餅過節。市面上不乏從香港、廣州進口的幾個老字號品牌,但這些年我更傾向于選擇蟄居倫敦幾代的廣東移民在本地制造的月餅:既然都是蓮蓉、蛋黃蓮蓉的傳統口味,由這些既不失地道,也更新鮮。
我所熟悉的傳統“廣府月餅”,一個特點是餅皮通常是以糖漿、花生油和堿水調制,餅面上的圖案花紋凹凸有致,皮薄餡豐。不論世道如何變化,餅家怎樣標新立異,制餅基礎都少不了蓮蓉、豆沙、五仁這幾樣;除非是融入了西方飲食文化的影響。
您已閱讀15%(390字),剩余85%(2223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