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美籍經濟學家辜朝明提出了“資產負債表衰退(Balance Sheet Recession)”概念。2023年,辜朝明在其出版的著作《被追趕的經濟體》中,對“資產負債表衰退”的基本原理做了如下解釋:經濟泡沫期間,人們傾向于加杠桿借錢,再用借來的錢去賺錢。泡沫破滅后,資產價格崩潰,但負債依然還在,所以他們的資產負債表陷入困境。一旦資產負債表陷入困境,基本上就意味著破產。但是破產也要分兩種情況:如果現金流還不錯,就可以用現金流償還債務;如果沒有現金流,那就意味著企業走到終點,別無他法。
在一個經濟體中,如果大量的企業都面臨“資產負債表衰退”困境,會發生怎么樣的后果呢?辜朝明給出的解釋是:當所有人都同時修復資產負債表時,即使利率降至零,大家也仍會選擇繼續償還債務,不會有人借錢,這將導致嚴重的通貨緊縮。
上文提到的現象,恰恰是日本在1990年房地產和股市泡沫破裂之后發生的情況。令很多經濟學家大感意外的是,日本的通縮持續了30多年。為了應對物價下跌,刺激經濟增長,日本央行從1991年開始降息,到了1999年成為全世界第一個把基準利率降到0%的中央銀行。在那以后,日元的基準利率長期處于零位。期間,日本央行曾經試圖小心翼翼的微微升息(2000年升0.25%,2007年升到0.5%),但這兩次升息都非常短暫,在一到兩年后央行不得不又把利息調回到0%,甚至在2016年把基準利率下調到負0.1%,創下了負利率的先例。
您已閱讀21%(611字),剩余79%(2294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