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增長史,亦是債務增長史。辯證看待經濟增長與債務化解的關系,經濟的高速增長驅動中國經濟總量規模的增長,在經濟增長方面,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經濟1978-2018年GDP年均增長約9.5%,2018年GDP達到91.93萬億元,較上年同比增長率為6.75%。通過40年經濟發展,2018年中國城市化率達到約60%,人均GDP達到9000美元,在保持了40多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后,增長速率逐步開始放緩,GDP總量在增速的慣性下依舊在增加,至2023年末GDP達到126.06萬億元,在量的變化達到極限值后,逐步轉換到進行質的變化,經濟逐步走向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圖1.1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與其他國家GDP增長率和人均GDP增長率對比圖)。
在債務增長方面,截至2018年末,中國地方政府債務余額約18.39萬億元,包括一般債務余額約10.99萬億元,專項債務余額約7.39萬億元。截至2023年末,中國地方政府債務余額約40.74萬億元,包括一般債務余額約15.87萬億元、專項債務余額約24.87萬億元。除此以外,地方政府的隱性債務規模沒有準確數字,大部分機構預測在50-70萬億元。隱性債務的來源涵蓋了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國有事業單位、保障性住房項目、棚戶區改造項目等,甚至非融資平臺的國有企業、地方金融機構不良資產、不規范PPP項目等也可以計入隱性債務。其中,融資平臺是風險的主要來源。
在老齡化趨勢方面,人均預期壽命從1981年的67.8歲提高到2017年的76.7歲,15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82年的5.3年提高到2017年的9.6年。用靜態的思維看化債、分析化債,從局部的角度看化債、分析化債,會過于斷章取義,就像“投資交易的關鍵是看波動,波動中要會掌握估值的拐點”,這個拐點是什么、怎么判、怎么盯、怎么定,是各項有效信息的綜合,分析化債主題背景要結合經濟體制改革、分稅制改革、城投企業轉型、資產負債表調整、資本邊際收益率趨向走弱等維度分析,那么,分析了引起各項體制機制變化,落腳點是什么,落腳點就是要優化當前看待固定收益信用資產配置傳統思維與邏輯,提煉化債階段及后期如何走出化債階段,要觀測的信用資產關鍵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