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全會前后,市場對于財稅體制改革的討論熱度頗高。對于一部分投資者而言,以消費稅為代表的財稅體制改革,似乎意味著整體消費短期可能會進一步承壓;但對于另一部分投資者而言,消費稅改革則意味著地方政府的稅源增多,并部分取代土地財政,這也是未來改革的大方向。
財稅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而改革的核心其實是事權和財權的配合。對于地方政府而言,事權相對多、但財權相對少,一直是一個核心痛點;但從中央政府的角度而言,避免財權的過度下放而導致地方政府舉債過多,也是一個核心的考量。但無論如何,中央和地方都面臨著尋求資金而推動經濟發展的訴求,這其實是共識。
從這些角度而言,地方政府存在的財政擴張訴求,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的“大而不能倒”的道德風險;而中央政府則需要通盤考慮地方經濟的均衡發展,即如果考慮僅僅建設項目的經濟性,那么會存在強者恒強的馬太效應,因此存在公平與效率之間的取舍問題。
您已閱讀20%(381字),剩余80%(1569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