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車淹沒在滾滾的車流中,我貪婪地看著夕陽之下的城市風景,已經很久沒有在晚高峰的時候從頤和園出來穿過整個城市前往798藝術園區。環路所經過的那些灰頭土臉的大樓多年也沒有什么變化,然后新冒出來的那些玻璃幕墻的嶄新大廈慢慢地暗淡了下來。北京這座城市就好像一個長期在外奔波勞碌的中年漢子,惡劣氣候會對他粗糙的面孔造成影響,但是依舊不影響他成為一個更加堅韌的漢子。環路上的車速依舊可以保持正常,其實真的挺不容易的,我原來以為應該會堵在路上了。夏日夕陽的余暉將那種泛紅的金黃色一點一點的涂抹在整個畫面里面,溫度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暴熱,甚至在車流的行進過程中,都無法有機會看到那種一股股的熱浪的扭曲,車流仍在努力地向前流動著。
在三環的建筑物外墻上看到了大紅色的路易威登廣告,與其說是這是新書發布的廣告宣傳,倒是不如說是品牌對城市文化的禮贊。“北京范兒”四個大字從巨大的墻體畫面中脫穎而出,不知道每一個看到戶外廣告的路人是否會為這座城市而感到一種自豪或者驕傲,總是覺得這些概念的提煉很了解當地市場的心理細微差別,那種城市生活方式的自豪應該不是那種快抖紅B的短視頻里面常見的張揚的豪橫以及夸張,而是一種特有的生活方式的折射。想起去年在上海蘇州河邊發布的上海城市指南活動,聲勢浩大的媒體活動,除了蘇州河畔Fotografiska影像中心的建筑墻體海報以及蘇州河上的被全部包裹起來的穿梭游輪之外,甚至在外灘的防波堤上的廣告柱也看到了活動的大型海報。那場盛大的發布會舉辦的時候,正好是這座城市在經歷過一場重病的打擊之后,艱難地進入了一個漫長的調養過程,在百無聊賴的修養中猛地聽到一聲親切的問候,“儂好,上海!”甚至有些人的眼睛都有些濕噠噠的。
上海的藍色封面和北京的紅色封面,不由自主地讓這兩座中國最重要的城市產生了不同風格的文化意識的聯想,甚至都會讓人聯想到了百事可樂與可口可樂的不同風格呈現。但是無論如何,紅色作為北京這個城市識別系統的主基調都是當之無愧的,那些歷史名城的傳奇街道以及宏偉建筑物的著名地標,都在講述著一個文化的建立過程。就好像我在進入現場之前聽到的作家洪晃女士與聲音藝術家秦思源先生一起做的一期關于“北京范兒”的播客節目。節目中兩位對話的文化界嘉賓,不約而同地對北京特有的鴿哨產生了難以忘懷的記憶。過往大量文學作品或者影視作品中出現的城市風貌,無論是電影《城南舊事》、《茶館》,還是后來看到的張北海的小說《俠隱》、王朔的小說《浮出水面》,慢慢大家都懂得一個特別樸實的道理,那就是大城市的文藝作品實在是太多了。不知道大城市和文藝作品之間的君臣關系如何,但是顯然城市越大,吸引力越大,愿意在這里生活的人也就越多,而且這里的商業機會也是隨著城市精英的不斷擴充而在與日俱增,于是愿意贊美城市的文藝作品也就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