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三十年里,中國經濟經歷了多次轉型。90年代初,經濟增長以出口為主導。隨著2001年加入WTO,進入投資和出口雙輪驅動。2008年金融危機后,轉向投資和消費驅動。從2020年下半年開始,伴隨出口反彈和地產調控,經濟各部門表現出明顯分化,中國經濟進入了雙速復蘇模式 (two-speed recovery mode)。出口和制造業投資強勁,但消費增速低于疫情前,同時房地產大幅收縮。
歷史上每一次經濟模式的出現,都是內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90年代的出口導向模式,內部受到大規模開發區建設的推動,外部得益于后冷戰時期全球化浪潮。00年代投資出口的雙輪驅動,內部是90年代的財政和住房改革,外部則是信息技術發展帶來的生產工序外包,以及次貸危機前全球消費需求旺盛。
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全球經濟長期低迷,中國出口明顯下滑。為了應對外部沖擊,政策主要通過地產和基礎設施投資進行對沖。對投資的依賴,也帶來了債務上升和投資回報率下降等問題。因此,每次經濟企穩之后,緊縮政策往往隨之而來。10年代,中國經濟經歷了三輪政策驅動的短周期,每次持續大約3-4年,那時信用周期是最重要的觀察指標。
您已閱讀25%(488字),剩余75%(1428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