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建交初期,雙方簽署的三個聯合公報主題集中于政治與外交,明確中美雙方的權利義務。除此外,《中美科技合作協定》同樣具有十足的分量,它是兩國老一輩政治家基于共同國家利益而簽署的一份戰略契約。時過境遷,中美不僅在涉臺議題上出現了不同的解讀與齟齬,政治信任在諸多事務的沖擊下日漸走弱,在涉科技合作協議續簽議題上,中美持續徘徊不前。歷史與現實的映照讓人們很直觀地能夠感受到中美關系業已發生的深刻變化。
中美關系研究無法忽視《中美科技合作協定》的分量及其作用。在整個20世紀,中美最具分量的科技合作莫過于達成此協議。在1979年1月,鄧小平訪美,鄧小平和卡特總統分別代表兩國政府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美利堅合眾國政府科學技術合作協定》。這是兩國第一個正式科技合作協定,它確立了雙方科技合作與交流的框架與方向,從此打開了兩國科技交往這一非常重要且富有活力的大門。
中國政治精英對中美建交后的事務安排獨到,重點指向科技與人才。在隨行訪美期間,中國國務院副總理方毅和美國總統科學顧問弗蘭克?普雷斯簽署了兩國互派留學生和學者、農業、空間方面合作諒解的換文,并與能源部長詹姆斯?施萊辛格簽署了在高能物理方面合作的執行協議,所有這些合作文件都作為中美科技合作協定的一部分。文件簽署反映了兩國領導人幾天來會談所取得的成果。雙方簽署的協議具體內容包括中國將購買一臺高能物理實驗用的大型質子同步加速器,價值兩億多美元;美國援助建立一個中國國內衛星通信系統;雙方在農業和能源研究方面進行合作,互派留學生和學者,進行科技情報交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