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尤其是外國人,認為2020年是中國經濟下行的開始。但這并不符合事實。2020年新冠爆發后,中國在全球范圍內率先抑制疫情蔓延,國內經濟僅在當年6月有短暫的停滯,從7月起就開始大幅反彈,消費者信心更是沖上歷史高位。世界對于中國制造的依賴度不降反升,制造業投資、出口、FDI、房地產交易和價格都創歷史新高。當時彌漫著對未來的樂觀情緒,導致2021年的房地產投資還漲了2萬億。
經濟真正的轉折點發生在2022年,盡管有疫情應對帶來的沖擊,但房地產政策調整是主因。2021年底,央行和住建部主導的房企去杠桿運動逐步覆蓋至所有的開發商和商業銀行。2022和2023兩年,房地產投資以每年近2萬億的速度下降(2022年為1.5萬億,2023年為2.2萬億),同時制造業投資以每年2萬億的增長堵上了這個窟窿(根據官方增速數據估算,2022年增長2.2萬億,2023年為1.7萬億)。經濟整體增速看似未受到沖擊,但增長引擎已經從地產驅動轉向制造業驅動。
這種經濟結構調整意味著政策應對的改變。過去面對經濟下行,常規操作是刺激內需,如2009年為了應對全球金融危機而推出的“四萬億”,通過大幅放松銀根和財政來刺激基建和房地產。但目前,政策強調“新舊動能轉換”、“高質量發展”、“新質生產力”和“耐心資本”----核心都是提高科技實力,而不是刺激內需。因此,從2022年到現在,貨幣或財政并沒有實質上的寬松,政策力量集中于支持產業升級。
您已閱讀21%(609字),剩余79%(2303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