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開啟改革開放標志著中國政府下定決心融入美國及其盟友主導的全球外包生產體系,中國政府開始充分正視與世界的差距,力求從“革命型政黨”轉向“建設型政黨”。當時中國唯一富余的就是勞動力,其中大部分是只能從事簡單重復機械勞動的農民和城市手工業者。港臺日美主導推動對中國的產業外包在當時契合中國對外匯的需要,中國通過國際招商,向外商提供廉價的勞動力和土地以及出口稅,由此通過40年左右的財富積累獲得了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殊榮。而在疫情前后,全球化開始發生了“質”的轉變。
中國改革開放離不開兩個重要的地方,一個是香港,另外一個是美國。香港一直是中國對外投資與貿易實施資金結算的金融中心,是中國融入全球化重要的推手和橋梁。香港各大財團在中國布局了巨量的資產,一直是境外國家(地區)對中國內陸直接投資最多的地區。在去年中國商務部公布的《2022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報告》中,香港繼續成為中國直接投資第一大目的地,也是中國重要的外資來源地。可以說,香港在中國的改革開放融入全球化中的地位與作用是不可取代的。
美國是引導中國進入全球化的核心國家,是美國與中國老一輩政治家共同為中國融入全球化打開了大門。起初中美間的經貿合作有著明確指向性,即進行基于反蘇合作的軍工領域協作。1979年的《美中科技合作協定》是中美政府間的第一份雙邊協議,指向擴大兩國在軍工尤其是航空領域的合作,內容包括貿易、學術交流與留學生教育等。在美國政府高層的支持下,中國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此前1980年美國國會批準給予中國貿易最惠國待遇(Most Favoured Nation,MFN),但需經審查才能得以逐年延長,直到1994年時任總統克林頓(Bill Clinton)將貿易與人權脫鉤。美國政府在2002年給予中國永久性正常貿易關系(Permanent normal trade relations,PNTR)待遇起,中美在貿易政策的談判告一段落,美國國內在是否給予中國最惠國待遇的爭論也終告一段落,當然美國國會與政府開啟了監督中國在全球化履行承諾的進程。中國在改革開放較長的歷史時段內,基本是在美國制定的國際經貿規則內展開活動,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是由美國及其盟友國家相對穩定的投資與外包而進一步得到夯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