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阿根廷最大的零售加密貨幣交易所 Lemon 的比特幣購買量飆升至近 20 個月高點。米萊上任總統百天之際,阿根廷央行還宣布了一條消息:1 萬和 2 萬比索面額的紙幣將于 6 月進入市場流通。不難發現,比特幣正吸納其過剩的流動性,成為貨幣動蕩中的避險資產。這一狀況也曾在津巴布韋等全球各貨幣危機中反復出現過,也在地緣政治沖突乃至戰亂中多次印證。恰于社會經濟混亂的各案例中,比特幣體現出其諸如便于跨境流通及規避部分監管等部分特質,而優于傳統避險資產。
這不禁令人回想起上世紀末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后索羅斯回懟馬來西亞怒責國際投機資本的那句話,之所謂“蒼蠅不叮無縫的蛋”。然而,在眾多的擁躉者看來,比特幣恰是一顆無縫而完美的蛋,而反復或終歸陷入失敗的貨幣當局或經濟當局才是嗡嗡叫的蠅官兒。撇開救命仙丹抑或龐氏騙局的口水戰,在事實上,比特幣等加密數字資產及其交易確與連串金融弊案以及層出不窮的糟糕貨幣經濟情勢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關聯……
不論怎樣,比特幣等加密數字資產的價格確是在震蕩上行之中屢創新高,長期表現勝出證券、樓市、黃金等幾乎所有的投資資產,它像個“照妖鏡”一樣,戲耍著幾乎所有傳統資產的市場競逐者,令其相形見絀,甚或丑態百出。作為去中心化的數字資產,活躍于中心化交易中的比特幣,往往不被監管當局視作證券類資產,而代之以商品交易監察。而不論作為證券,還是商品,比特幣等加密數字資產,在法律上,根本不是所標榜的“貨幣”。也就是說,比特幣的“(市場)優異表現”是作為“避險資產”的投資或投機交易,而非作為“貨幣”在流通中勝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