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晚不晚于2022年2月俄烏局勢突變時,經濟學家們在對全球貿易和全球化走向持悲觀態度之下,紛紛開始預測和模擬中西經貿的未來走向。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IfW)2022年3月發布的研究稱,隨著中俄和歐美之間政治局勢的不斷緊張,保護主義政策導致全球價值鏈斷鏈看上去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自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全球貿易曾讓市場更加整合的趨勢開始逆轉,政治生態開始走向全球價值鏈脫鉤斷鏈。
基爾研究所對五種脫鉤情景進行了模擬分析:歐盟和中國之間的脫鉤、美國同盟和中國、俄羅斯和美國同盟、金磚國和歐盟、金磚國和美國同盟,每個情景均包含單向和雙向脫鉤三個情景。在該研究模型中,脫鉤是通過加倍針對某一特定貿易伙伴的非關稅壁壘而實現的,也就是說通過貿易劇減,而非完全切斷。第一個情景中的歐盟對中國脫鉤情景中,直接后果是幾乎完全排除了雙邊進口。具體說來,歐自華進口減少95.82%,而因為對歐出口成本增加,中國尋找替代市場,中國對世界其他地區的出口增加8.22%,但是,因為替代市場并不能完全抵消向歐盟出口減少而帶來的損失,中國總體出口減少8.49%,從而導致0.55%的經濟福利(實際收入)損失。在此情景中,歐盟向中國的出口也隨之減少15.92%,對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出口減少5.3%,從其他地區的進口增加6.43%,最終導致經濟福利損失0.58%。而中歐雙向脫鉤,即中歐雙邊都設置非關稅壁壘的貿易戰情景中,中國和歐盟的經濟福利損失分別為0.92%和0.78%。但是,若中國和美國同盟(歐盟包括在內)之間發生貿易戰,對中國的經濟福利造成的損失為3.55%,而后者損失僅0.95%。研究最后總結,模擬結果證明,蓄意以非關稅壁壘分裂世界會降低所有卷入沖突中的國家的經濟福利,因此永遠都不應當輕率而為之。
在出口經濟體的德國,關于世界走向分化的憂慮似乎更加深重。2022年,中國是德國最大的貿易伙伴,最大的進口來源國以及五大最重要的出口目標市場之一。經濟學家們關注的點在于,一旦與中國發生貿易戰,甚至脫鉤,這以出口為導向的德國的經濟模式意味著什么?2022年8月,經濟研究所ifo發布了一份相關研究報告,試圖解答這個問題。該研究對五個貿易情景進行推測,即生產回流至德國或鄰國、歐盟向中國脫鉤、西方國家向中國脫鉤、西方國家向中國脫鉤且歐美達成自由貿易協定、歐盟向專制國家脫鉤。該研究的結論為,從長期的角度來看,如果企業能在多元化策略之下逐步替代與中國的經貿聯系,向中國脫鉤帶來的后果要比生產回流造成的損失要小。不過,在歐盟和中國發生貿易戰的情況下,由此帶給德國的經濟損失是英國退歐帶來的損失的6倍。研究也指出,對中國提高貿易壁壘,雖然可以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但可能會增加對其他國家的依賴。研究提出,“中國+X”可能是更精準的路線,因為企業將中間產品供應分散到更多的國家,從而能減少對某一特定市場的依賴。該研究側重的是“依賴”,而不僅僅是“對中國的依賴”,因為減少或脫離對中國的依賴,可能意味著導致新的對其他國家的依賴。研究總結,若針對中國設置貿易障礙,會讓出口國德國喪失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