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與世長辭,享年100歲。作為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和國務卿,基辛格曾在近10年的時間里得以踐行他在自己的學術生涯中一直宣揚的思想——現實主義政治外交基于這樣一種理念,即實現均勢需要考慮到各方的利益,但不一定要考慮那些不掌握實力的人的利益。從拿破侖死后到1848年動蕩之間的那段時間,就實現了這種均勢。
1969年至1977年,在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和杰拉爾德?福特(Gerald Ford)擔任美國總統期間,基辛格無疑是他那個時代最舉足輕重的國際政治家。他說的每句話都在世界各地被解析,他的出訪行程被密切關注。他似乎為美國國內的民眾和美國的盟友網絡提供了一份貌似合理的美國外交政策路線圖。在兩個核超級大國之間的冷戰達到高潮之際,無論是美國國內還是美國的盟友,都指望華盛頓方面提供保證和領導。
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當人們有了后見之明,基辛格成為了一個毀譽參半的人物。在基辛格上任之際,他面臨著三大地區性難題:亞洲(越南戰爭和毛澤東領導之下的中國,毛澤東是一個深不可測的人物),蘇聯(美國在冷戰中的對手),以及中東(石油,永遠的火藥桶)。基辛格成功地促成美國同中國關系破冰,這個由尼克松授意、基辛格執行的舉動無論以什么標準衡量,都是一個驚人的成就,但由基辛格主持的在越戰期間秘密轟炸柬埔寨的行動,抵消了這一功績。況且,他還在1968年盡最大努力削弱當時在巴黎進行的和平談判,從而幫助了尼克松的總統競選。盡管如此,1973年,他與北越領袖黎德壽(Le Duc Tho)一起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Nobel Peace Prize),這次授獎引起了爭議——這一褒獎來得太早,因為直到1975年西貢陷落,敵對狀態才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