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對于倫敦,除了是乍寒還暖的尷尬秋冬,還有令爵士樂迷歡騰的年度爵士樂節(EFG London Jazz Festival)。不過,縱觀官網上幾十頁的節目單時,我卻意識到自己缺乏興奮感。想了想,節目單上并不缺熠熠星光,既有86歲的傳奇前輩大貝斯演奏家羅恩?卡特(Ron Carter),也有受眾廣泛的明星選手諾拉?瓊斯。如果想要尋覓本土和前衛的聲音、從庫爾德到韓國的世界各國各民族爵士之聲也都不缺。究其原因,我想也許是倫敦的演出市場常年繁榮,觀眾想要看同等級別的音樂前輩和大師級人物,并不需要等到爵士節上才見到。但音樂節與分散于一年四季的演出所不同之處在于其“聚氣”:兩周之內,整個倫敦城都密集地安排滿了與爵士樂相關的一切活動。平時周末演出扎堆最常見,而爵士節期間,光是看一個禮拜四的晚上,倫敦就有40多場音樂會在不同地點同時進行。當幾次意識到要在自己喜歡的幾個樂隊或者樂手之間做取舍時,還是挺令人情緒起伏的。
我最終選擇做減法,挑選了三場各有代表性、對自己也有私人意義的音樂會。周五和周六都泡在巴比肯中心(Barbican Centre)里,一晚看美國田納西的老年先鋒,一晚看倫敦的當代集體之聲,以及趕場。
今年爵士節“老年先鋒”的代表人物是查爾斯?洛伊德(Charles Lloyd)。今年85的洛伊德在臺上步履蹣跚,幾次還需要鋼琴手幫他整理衣裳,但當他緩慢地走到麥克風前,端起薩克斯管后,精神氣一下就變了個人似的上來了。他的即興吹奏習慣于陡峭下行,然后快速攀爬到山頂,再如此往復,一點不顯疲態。開大了混響的麥克風,將洛伊德吹奏的細微末節渲染得極為空靈。這位職業生涯跨越六十年的爵士樂手呈現出的“先鋒”之處,在于并沒有安排演奏爵士樂的傳統曲目;他帶來的三重奏也不帶鼓手,除了他之外是鋼琴和吉他。這樣的配置并不常見,而沒有鼓的助興,每位樂手駕馭樂器和即興的能力都表露無遺。缺了最具煽動力的敲擊樂節奏,對觀眾也是欣賞上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