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利率已經處于峰值水平,或者離峰值水平不遠了,人們就把注意力轉向了利率會在高位上保持多久。央行官員不敢在通脹上掉以輕心,因此統一口徑,聲稱利率“會在更高水平上保持更長時間”。英國央行(BoE)首席經濟學家休?皮爾(Huw Pill)甚至將英國可能的利率路徑比作開普敦的“桌山”(Table Mountain),因為后者有著又高、又平的山頂。這種現實狀況——美國周五發布的強勁就業數據加深了其中的意味——讓投資者不安。近幾周來,股市大跌,長期國債收益率飆升。
面對利率升高,經濟到目前為止表現得很有韌性。但隨著疫情后的現金緩沖逐漸減少以及以低利率鎖定的貸款到期,企業和家庭在未來幾個月里將感受到更大的壓力。國債收益率上升可能造成更深層的混亂,而美國和歐洲預計都將在明年出現經濟放緩。的確,隨著通脹從40年高位逐漸下降,利率終究是要下調的。然而,指望信貸成本會猛然回落到全球金融危機以后的低水平是愚蠢的。
經濟方面的結構性變化可能會使價格壓力——以及利率——在很長時期內保持在較高水平。保護主義日益抬頭,意味著全球化可能不會再像過去那樣發揮抑制通脹的作用。氣候轉型、人口老齡化和國防上的開支意味著財政政策將繼續支撐需求。本就存在的勞動力短缺問題,將因勞動力隊伍老齡化而雪上加霜。至少在未來幾年內,政策利率將一直保持在高位。惠譽評級(Fitch Ratings)預計,2025年底美聯儲(Fed)、歐洲央行(ECB)和英國央行將把利率設在3%至3.5%之間。廉價資金豐沛的時代已成過去,這將產生巨大的經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