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中國洪澇多集中在長江和黃河流域。由于近年以來全球氣候變暖加速,中國降水帶北移現象似乎愈發明顯。2021年7月,中原腹地鄭州遭遇“百年不遇”大水,2023年華北地區北京門頭溝、房山大水,西部地區西安市普降大雨到暴雨,洪澇災害都造成相當程度人員傷亡和重大財產損失。雖然鄭州、北京和西安超強降水是幾十年一遇,但降水帶北移還會對中國北方其它城市產生嚴重的影響。因此,中國政府需未雨綢繆,審視工業化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現有城市布局,應對大概率出現的降水帶北移對現代城市群的影響(國家發改委2008年以來出臺許多擴大城市群文件)。因此,《十四五規劃》提出“重要湖泊濕地生態保護治理”。
一、城市擴容、城市群一體化與抗旱泄洪區缺失
傳統上,中國和世界各國城市都依水而建,中國西北的古都長安有所謂“八水繞長安”,中國中原古都洛陽因水而名,伊、洛、瀍、澗4條河流縱貫全域。元朝以來的古都北京也有五大河流流過。歷史上,古人都城選址十分講究,但首先要考慮的問題是大規模居民飲水問題,要沿河而建。其次,也要考慮一旦洪水來臨時候都城排水問題,需要建設在相對較高的地理位置。因此,古代首都都選擇在水流相對溫和的多個河流附近,而非大江大河附近。同時環繞首都的周邊地區多呈現低洼一些,構成四通八達的所謂泄洪區,利于排水防澇。西安周圍的洪水可以通過“八水”流入“渭河”,洛陽的洪水流入黃河,北京洪水通過周邊較低地帶的“五水”通過海河入渤海。
您已閱讀29%(608字),剩余71%(1508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