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全球的社交媒體都沉浸在一種“粉色狂歡”中。因為好萊塢電影《芭比》對粉色的重新定義,粉色成為今夏最流行的“女權色號”。當在GOOGLE上輸入中文“芭比”或英文“Barbie”,界面立刻變為粉色甚至還跳出粉色煙花時,我不由慨嘆:這場以女權主義《芭比》作為核心引擎而發動的全球性粉色營銷,已經無法回避。
就在前幾天,中國當下最流行的社交媒體之一小紅書上,還出現了一個熱搜:“感覺全世界都在和芭比聯名”。是的,配合《芭比》電影上畫,擁有芭比IP知識產權的美泰公司,已經和超過100個品牌聯名,出了上千種周邊產品,在互聯網上產生的總瀏覽量已經超百億。穿著芭比粉去看電影,成為一種潮流的觀影儀式,粉色觀影打卡照,也火遍全球各種社交媒體。盡管,“流行”本身濃烈的商業消費色彩以及它所意味的“從眾”,與《芭比》所傳遞的價值觀其實是南轅北轍——電影輸出的觀念可是每個人都要打破標準、追尋真實以及獨特的自我。
“不論你是喜歡芭比(《芭比》),還是討厭芭比(《芭比》)”,你都不得不承認,這是一整套極為成功的IP市場營銷案例,不止產生了巨大的經濟價值,也讓一個曾經非議滿身、快要被時代拋棄的舊品牌起死回生,“光鮮”、“正確”了起來—不止品牌公眾形象被重塑,甚至還貌似舉起了女權主義的大旗。
您已閱讀17%(535字),剩余83%(2653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