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之初,“消失的展覽|第四幕:自然之默”在知美術館正式開幕。在自然與藝術的交匯之處,找尋萬物之靈、生命之聲,以及那些看不見的與自然世界的深刻聯系。
受道家哲學“有無相生”啟發的“消失的展覽”,意在呼應畏研吾的理念“消失的建筑”。這是一個規模小、作品數量少,但作品的內涵與美術館建筑之間存在很大張力的展覽。策展的主旨是希望展覽以隈研吾的建筑和設計理念為核心,每一期邀請不同的當代青年藝術家——尤其是觀念藝術、裝置藝術和聲音藝術家參加展覽。并期待通過美術館的平臺讓更多人了解這些青年藝術家;同時也寄望觀者通過藝術作品,去理解隈研吾的建筑理念,去重新觀看、體驗美術館的空間,換一個角度去思考人與建筑、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無論人之自然,抑或是大自然的自然,它原初的聲音、生命力都異常豐富,為什么現在反而是一種靜默的狀態?是人的參與與介入么?而從廣義上,人其實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消失的展覽|第四幕”特邀經傲、馬漓澧、覺然(Laurent Lettrée)、李舜、薛若哲五位藝術家以各自不同的視角與經驗,去發掘與體悟純粹的、本來的自然;去感受人類與自然之間的超鏈接,人類的原動力與自然之力的融合。
您已閱讀9%(492字),剩余91%(4903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