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時間,美國總統拜登剛宣布將再次競選總統,共和黨全國委員會緊接著就發布了一個政治短片。短片展現了拜登連任之下美國的悲慘場景,圖像逼真、情緒飽滿,可其實,視頻由人工智能生成。有人稱,人工智能從此進入政治宣傳領域。在此之前,那張警察擒拿特朗普、羅馬主教身著時尚羽絨服等人工智能生成的圖片已經在網絡上病毒式地傳播。
甚至傳統大眾媒體也玩起了人工智能的擦邊球。一家德國雜志在其封面上刊登了已退役F1賽車手、自滑雪事故后退出公眾視線的舒馬赫的大幅照片,并配以“首次采訪”、“全球轟動”吸人眼球的標題,采用了字體更小的“聽上去實在就像真的”的模糊措辭。實際上,該雜志發表的是由人工智能生成的采訪。雖然雜志內頁說明了采訪與人工智能有關,這起丑聞最終以主編走人、向舒馬赫家人道歉、媒體公信力得到削弱而收場。
這是一個在人工智能加持下越來越真假難辨的世界。歐盟以領先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數字監管而著稱,卻已然跟不上人工智能發展的步伐了。
您已閱讀15%(407字),剩余85%(2369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