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不能簽署有約束力的貿易協定時,作為一個爭奪地緣經濟優勢的全球貿易大國是很煎熬的,但這或多或少正是拜登(Biden)領導的白宮現在的處境。十年前,當奧巴馬(Obama)政府推進區域大型《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時,如果你預測美國會退出該協定,而中國將申請加入這項最初旨在對抗其經濟實力的協定,你肯定會遭到華盛頓嘲笑。但正式貿易協定在美國國會極不受歡迎——這早于現任總統喬?拜登(Joe Biden),甚至早于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執政時期——也在拜登的選民基礎中不受歡迎,這實際上關閉了美國投射經濟影響力的主要工具之一。
為了給如今的《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尋找一個替代性的亞太版本,美國去年宣布了“印太經濟框架”(IPEF),即與其他13個國家達成的一系列協定。
近兩周前,作為首批成果,該框架公布了一項供應鏈倡議。它乏善可陳。美國的聲明堆砌了大量抽象的冗詞,還有一堆雜亂無章的從句,點綴著形容詞和副詞,層次有兩三層之深。它作了一堆承諾,包括“確保IPEF合作伙伴經濟體中的勞動者和企業,特別是微型、小型和中型企業,通過識別供應鏈中斷或潛在中斷,并迅速、有效——以及在可能的情況下——集體作出反應,從有韌性、強大和高效的供應鏈中受益”。現在萬事大吉了?
您已閱讀30%(552字),剩余70%(1296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