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初,大眾汽車(Volkswagen)董事長卡爾?哈恩(Carl Hahn)派遣工程師開始在上海生產大眾四四方方的桑塔納(Santana)轎車。在為這一決定辯護時,這位老板在沃爾夫斯堡告訴他的高級副手,“如果我們能夠挖掘那里的巨大潛力”,大眾能在中國取得巨大成績,“超越我們在其他國家所取得的成績”。
今年初去世的哈恩在兩方面都是正確的。中國中產階層的崛起創造了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作為首批對鄧小平的“新中國”表現出信心的外國集團之一,這家德國汽車制造商幾十年來一直享受著作為中國最暢銷品牌所帶來的每年數十億美元的利潤。然而,他的先見之明可能沒有預見到40年后——當中國車企開始生產比外國競爭對手更好、更便宜的汽車時——會怎么樣。
對大多數外國汽車集團而言,在中國的好日子現在已經到頭了。大眾、福特(Ford)和豐田(Toyota)等汽車公司因兩大根本性轉變而在中國陷入困境。首先是消費者快速放棄內燃機汽車。其次是中國本土電動汽車集團的崛起。
您已閱讀25%(424字),剩余75%(1293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