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總量指標貨幣、社融增速飆升。其中,社融增加了14萬億元,存款增加了15萬億元,與過去的四萬億相比幾乎都是天量水平。但從微觀看,感覺從政府、企業(yè),到個人,大家都非常缺錢。3月CPI降到0.7%,時隔多年重新回到不到1%的區(qū)間。尤其是生產資料價格已經出現通縮跡象,連續(xù)半年負增長,與火熱的金融數據相比,簡直是冰火兩重天。另外,社融與M2的增速剪刀差也創(chuàng)歷史新高,如果不嚴格的說社融代表貨幣需求、M2代表貨幣供給的話,這個剪刀差也代表著貨幣供給過剩。
因此大家都在問一個問題:錢印了那么多,都去哪了?貨幣是不是消失了?
貨幣當然沒有消失,而且統計數據顯示一直在增加。這些貨幣無論以什么形式,都應該是在銀行的賬戶上,只有極少的一部分作為現鈔持有。而且相對于GDP、CPI等宏觀經濟指標,社融和貨幣等金融統計指標非常真實準確,不可能存在造假問題,因為每一分錢都對應著相應的會計分錄。嚴格的說,金融統計數據是金融會計數據,GDP、CPI、工業(yè)增加值等宏觀經濟指標是逐級上報數據。因此社融和貨幣不存在數據有水分的問題。
您已閱讀12%(456字),剩余88%(3281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xù)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