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蘭籍經濟學家菲利普斯在其1958年的經典論文中通過對英國長期歷史數據的分析發現工資增長率和失業率是負相關關系,并且在長期是穩定的。1960年薩繆爾森和索羅分析了美國的數據,用通脹率替代工資增速,發現了同樣的負相關關系,并把它命名為菲利普斯曲線。很快,這條簡潔的曲線占據了宏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政策的核心位置,并在1960年代創造了不小的經濟奇跡。1961-1967年期間,美國失業率從7%下降到3.5%的水平,而通脹率一直都控制在較低水平。這里有財政政策設計的原因,更多則和當時出色的央行行長馬丁(Martin)有關,他的貨幣政策哲學是“逆風而行”。
垂直的菲利普斯曲線:1970年代的大滯漲
不過,即便對薩繆爾森這樣淵博的經濟學家,宏觀經濟也不會友善太久。從1968年開始,通脹和就業的互換關系變得不再那么有利了,此后則變得糟糕了,這就是1970年代(準確的說是1968到1982年期間)的滯漲。菲利普斯曲線變得垂直了,高通脹伴隨著高失業率。在整個滯漲期間,失業率大部分時間都在5%以上,最高超過10%;通脹率在大部分時間都高于5%,最高達到14%。這里有兩個特點,一個是高通脹持續的時間特別長,是美國歷史上沒有過的;另一個是通脹率特別高。對比不久之前的60年代,此時的美國經濟無疑是非常糟糕的。
您已閱讀14%(548字),剩余86%(3487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