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用胡蘿卜引誘人去工作更好,還是用大棒把人趕去工作更好?在過去25年左右的時間里,許多國家都在大力實施后一種策略。德國在2000年代中期實施的哈爾茨第四階段就業改革方案(Hartz IV)可能是最著名的例子。該方案催促失業者去找工作,并對拒絕工作邀約的人做出經濟處罰。盡管該方案究竟效果如何是經濟學家仍在爭論的問題,但在該方案實施后的十年里,德國失業率大幅下降,它也摘掉了“歐洲病夫”的帽子。
現在德國想改變策略。今年1月,德國總理奧拉夫?朔爾茨(Olaf Scholz)領導的執政聯盟——由社民黨、綠黨和自民黨組成——用“公民金(Bürgergeld)”取代了哈爾茨方案,新的方案承諾給失業者更多支持、更少懲罰。“我們的目的不再是讓領取救濟金者無論如何都盡快先就業再說。”勞動部解釋說,“現在的重點是初級和強化培訓,改善求職者的長遠就業前景。”除了救濟金額提高(每個成年人領取的金額從449歐元提高到502歐元)和更多的職業培訓之外,朔爾茨政府最初還希望設置一個為期6個月的“信任期”,在此期間求職者不會面臨處罰。
宏觀經濟與景氣研究所(IMK)經濟學家安德魯?瓦特(Andrew Watt)表示,改變路線在經濟上是合理的。在失業率非常高的情況下,“讓人無論如何先就業再說(的動力很強),但當失業率降下來,迫使人們接受無論任何工作就沒那么必要了,這時,從企業和政府的角度來看,更值得關注的問題變成了,‘人們是否在從事高生產率的工作,對他們的健康有益的工作,讓他們能夠干到65歲以后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