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年以來,中國和東北亞的兩個鄰國日本和韓國的關系,因為這兩國對中國旅客采取的限制措施以及中國為此采取的反制措施而進一步惡化,雙方國民對對方的厭倦也達到一個高點。不過,雖然韓國政府對來韓中國旅客掛黃牌的行為讓中方更不可接受,但中日關系受破壞的程度要遠甚于中韓關系。
中日關系在安倍晉三時期就一直磕磕碰碰。安倍辭職后,岸田文雄接任首相,因他任命相對親中的林芳正為外相,外界原本期待他會讓兩國走出一條不同于安倍的路線,尤其在安倍突然被刺殺后,沒有了安倍的制約,外界期待他會按照自己的意愿來重塑日中關系。然而,同外界期待相反,岸田在抗中之路上走得比安倍更遠。一種解釋認為,岸田要穩住首相大位,不做短命首相,就需要在對華關系上表現得比安倍更反中,這樣才能得到安倍系的支持。盡管安倍之死對安倍系帶來了很大打擊,但現在安倍系畢竟還是自民黨內的最大派系,沒有安倍系的支持,岸田的首相怕是做不長,而安倍系對中國持非常鷹派的立場,要得到其支持,岸田只能在反中方面向其靠攏。
這種解釋似乎顯示岸田的反中帶有某種不得已成分,然而,這可能忽略了在中美對抗的大背景下,日本自感中國對它的威脅日重,從而對中國戒備日深,這可能也忽略了岸田本人真實的對華態度。去年8月中國為反制佩洛西訪臺舉行圍臺軍演時,將兩枚導彈發射到有爭議的日本外海領域,對日本國民造成很大震動,日本輿論普遍認為,中國對日本國家安全的威脅不再是想象中的,而是真實存在的。這之后,人們看到,日本修改了安保協議,進一步強化了同美軍的戰備合作,也為日本接下來出臺新的安保戰略,將中國定義為“前所未有的最大戰略挑戰”,以及邁向國家正常化找到最好的理由。據悉日本鷹派原本要把中國定義為最大威脅,岸田政府擔憂會引起北京的極大反彈,才改成最大挑戰。雖然對中國的定位有所軟化,可這只是字面上的變化,實際將中國作為最大威脅的政策沒有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