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當代藝術略有所知的人,大抵都可以辨識出面前這幅作品屬于王廣義的“大批判”系列。這一類型的畫作最早始于1990年,張培力送給他的文革報頭資料激發了他的創作沖動,王廣義原本是要將其放大繪制在1米乘1米的畫布上,但畫室中一個少有的“舶來品”卻意外地改變了他的計劃。“那時可樂還算是比較奢侈的商品,我畫畫時就把可樂擺在旁邊,很偶然發現它挺好,放哪兒有點想不清楚,但畫完就感覺成了。”
此后,“成了”的感覺迅速化為共識,“大批判”問世的年代,正逢柏林墻倒塌、蘇聯解體所標志的冷戰終結,社會主義的工農兵形象與資本主義的消費品logo并置,仿佛在一瞬間作廢了有關兩個陣營的陳詞濫調,也好像是打開了一扇通向未知的門。在“大批判”問世十年之際,一對深諳其藝術魅力的情侶找到王廣義,目的是委托他創作一幅新作。
“凱倫和老劉約我喝咖啡,老劉問我能不能創作一幅跟WTO有關的作品,我說可以啊!”雖然當年是痛快的答應了,但時至今日,王廣義仍要澄清他自己對“委托創作”所持的謹慎態度。“假如不是跟凱倫很熟,假如老劉本人不是很棒的攝影師,我是不會畫的。這種委托創作,我只做過這樣一次。”
您已閱讀28%(479字),剩余72%(1254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