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封城的第三天,愛人跟我說:我懷孕了。在接下來的兩個月里,隨著我們的孩子在子宮里長大,她每天累得要睡18個小時。經過一番折騰,我們終于獲準去醫院做超聲波檢查。2022年4月的一些日子,我可以離開我們的小區,在上海市中心荒涼的街道上走很久很久。我應該離開嗎,我們應該回美國嗎?那時候的每次散步,我都感覺封控的上海和我的家鄉很相似:很多樹;街上的人不多;空氣很新鮮;人們沒什么事做。我盡了最大努力確保愛人有健康的食物吃,后來我收到了一份蔬菜包,內容不明,打開一看,里面有8公斤生菜。有一次我們排隊做核酸檢測時,我還設法弄到了一袋雞蛋(40個)。在整個居家過程中,每當我感到不耐煩或憤怒,只要想到我的兒子我就能平靜下來。我告訴自己,不要成為負能量的來源,現在是非常時期,家人需要你的支持。最終,是我們未出生的兒子在這段時期讓我們倆都保持了理智。
2008年以來,上海是我大部分時間生活的城市,在這里我歷經了人生的不同階段:從賺錢償還我的學生貸款,到觀察、體驗不同文化的沖擊與融合,最后找到一份穩定充實的工作。2022年,上海給了我一個完整的家庭,在這里我完成了結婚生子。我問朋友們接下來我該怎么辦,是去是留?李成(我之前合作出版的一位作家,也是一名知名的中國問題專家)告訴我,他覺得我現在留在是中國明智的(不論是目前來看還是長遠來看),隨著中國的不斷發展,未來是充滿希望的。就個人而言,我眼中的中國與我在全球媒體上讀到的不同:(我看到的中國)正在努力尋找自己的道路,尋求一個更加平等和生態的社會。我在上海的中國新中產階層的朋友們印證了這個事實:他們并不總是喜歡發生在中國的一切,但這不是重點;他們在這里生活和工作是為了讓中國成長得更好。
我在報紙上看到,外國人正在“逃離”上海,我們決定換到更大的公寓(我希望疫情會讓房租價格會更低)。事實證明,上海的房地產市場并沒有受疫情影響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