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7)于當地時間11月20日凌晨落幕。近200個締約方達成協議,以建立補償氣候脆弱國家的“損失和損害”基金。17日,在中國角邊會中,中國國際民間組織合作促進會、中國民間組織國際交流促進會共同發起了《加強發展中國家氣候適應與抗災能力建設倡議》。滿幫集團首席科學家陳朝暉博士在邊會現場分享了中國數字貨運物流平臺在促進交通運輸業綠色轉型中的經驗,并響應《倡議》,讓更多人關注全球變暖引發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對交通運輸和貨車司機行車安全帶來的影響。近日,FT中文網與陳朝暉博士連線專訪,邀請他從中國公路運輸行業的視角看待COP27及碳減排問題。
FT中文網:您好!陳博士,感謝您來與我們交流。能不能介紹一下此次參加COP27的動機和愿景?
陳朝暉博士:滿幫是一家智慧物流平臺,平臺上的業務是用算法做車貨匹配,我們把貨主要運輸的需求與大貨車司機的供給——這兩側做了充分的數字化,提高匹配的效率,也能對碳排放量有較大的減少。參加COP27的主要原因是想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平臺上講一講滿幫的“減碳”故事,觀察其他同行的經驗,比如,產生的碳減排量能不能轉化為碳資產進行交易,把交易的成果返給貨車司機,形成“普惠”機制。
您已閱讀15%(517字),剩余85%(2824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