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巴西大選第二輪投票開啟,左翼候選人盧拉不出意料取得了勝利,盡管選情遠比民調顯示的焦灼。在阿根廷、玻利維亞和墨西哥等區域大國迎來左翼領導人之后,秘魯、洪都拉斯和智利左翼政黨先后在競選中取得勝利。長期右翼執政的哥倫比亞左轉,進一步確立了拉美全面左傾的基調。在拉美最大國家巴西,盧拉此番上演王者歸來,更是開啟了拉美左翼全面執政的新篇章。
那么,左翼上臺能很快幫助拉丁美洲打破百年詛咒,解決拉美經濟長期存在的困局嗎?對此,筆者持悲觀態度。這一輪左翼力量回歸,很大程度是拜新冠疫情所致。拉美的右翼政黨在臺上應對疫情不力,經濟陷入衰退,社會不平等和貧富差距加大,民眾強烈不滿,一個簡單直接的辦法就是換一個政府,希望能夠控制疫情、希望能夠振興經濟。但是坦率地說,左翼上臺對于拉美經濟而言,至少短期內絕對不是好消息,而是一個切實的壞消息。
新世紀以來,拉美的經濟一直躑躅不前。每一次出現一線希望和生機,卻又很快熄滅。這背后的原因很復雜,有關的研究也很多。我們認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拉美社會急功近利的心態。有一個似乎永不出錯的美國在作為參照物,拉美各國的政黨、政府和民眾總是渴望盡快變得更加美好,希望各種政策是立刻見效的靈丹妙藥,藥到病除。殊不知,政策都有時滯,政策效果需要時間和耐心,貧困群體需要忍耐與刻苦,資本和精英階層需要抑制貪婪本性。唯有妥協,才可共和,方能前行。疫情前上臺的右翼政黨,本有機會推動一輪經濟改革的措施,但又一次在新冠疫情和焦慮民眾的內外夾擊下敗下陣來。左翼上臺之后會做的更好嗎?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