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早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發展到秦漢時代完全確立然后流傳至今的二十四節氣,讓南方的生活在有了互聯網社交媒體的加持之后,變得更加體面也更有具有儀式感。相比在各個節氣不是吃餃子就是吃面的北方風俗,南方代表著更加久遠的中國古代的戲曲、園林、夢境以及各種才子佳人。
在這個以農立國的廣袤疆域,節氣更多是以農作物的收成來定義的。在沒有時鐘沒有計時工具的歲月里面,仰觀天象來決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其實的參照物都是那個明月照溝渠的月亮。從有月亮的日子過到沒有月亮的日子,從春耕夏耘到秋收冬藏,本來是一種樸實無華的過日子,但是到了出現朋友圈之后,每一次的節氣變化幾乎都會成為那一天刷屏的話題。當激情燃燒的歲月逐漸歸于平淡的生活點滴,人們用著古代的傳統照亮平凡無奇的日子。瓶瓶罐罐、花花草草都被各種有錢有閑的朋友們帶領著,從一個節氣走向下一個節氣。人們對急著用的東西追逐久了,就開始惦記那些“唔急住使啲嘢”。何謂“唔急住使啲嘢”呢?就是那些多余的沒有什么太大用途的東西,反正也不是生活中急需的,更不能當飯吃,但是有了總比沒有強,這些看似無用而有大用的就是我們常說的好得閑。
全中國好像都沒有像廣東人民那樣一年四季在堅持不懈地與濕氣和熱氣作斗爭,所以廣東人民談起二十四節氣來就會比其他地區的人民更加有底氣。香港的朋友甚至可以把蘇格蘭威士忌稱為“鬼佬涼茶”,足以可見時刻保持著與這種熱氣戰斗的警惕性。而地處黃河流域的北方地區,因為主要的農作物都是小麥,于是各種生活習慣都是跟著小麥的種植和收獲。所以冬至的餃子夏至的面,那完全是因為新麥收獲的時候,人們要用新面做喜面作為一種慶祝豐收的方式,在酷熱的夏天吃熱面還有驅除邪惡的寓意在里面,當然北方的人們也會承認多出汗可以祛除體內的濕氣和暑氣。談到小麥的生活區,從饅頭、烙餅到面條、油條、包子、燒餅、煎餅、餃子、餛飩、花卷都是今天各種扛得住的硬貨,連中醫都會說,面可以補虛、實人肌體,厚腸胃,強氣力,說得更直白點就是“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