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倫敦,每周都會去看各種演出,在英國通脹達四十年最高點的這段時期,我也格外會去留意觀眾的變化。
最近看的是在巴比肯中心舉辦的兩場風格完全不同的音樂會,一場是先鋒實驗電子樂組合Autechre的現場;一場是美國爵士樂巨匠約翰?柯川(John William Coltrane)與愛麗絲?柯川(Alice Coltrane)之子拉維?柯川(Ravi Coltrane)的專場演出。兩場都基本滿座,電子樂的演出甚至一個晚上安排了兩場,而且每一場的觀眾席都幾乎坐滿。前兩周到南岸中心看冰島鋼琴演奏家Víkingur ólafsson的獨奏會,同一天安排的兩場演出都宣告售罄。上月,到倫敦蘇活區(Soho)的爵士樂俱樂部Ronnie Scott’s里看了另一場演出:上世紀九十年代英格蘭電子樂曲風“drum n bass”弄潮人Godie的音樂現場。臺下250張椅子座無虛席,還有不少靠邊站的觀眾。舞曲一響起,有人興奮地舉起雙臂,更多的人則是端起面前的高腳杯,呷一口香檳或雞尾酒。
從夏季迄今,我從各方的統計數據以及自己的觀察中獲得的印象是:在后疫情時期,音樂演出票房火爆,顯示出人們的“補償性消費”行為。即使是在百姓普遍在為冬季取暖費發愁的時期,音樂廳、小型音樂現場都不缺消費者。
您已閱讀16%(534字),剩余84%(2896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