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在逐漸退出“出口創匯-地產基建”的舊增長模式,轉而尋找“制造+消費”新增長模式。這一轉換過程中,經濟將告別房地產依賴,土地財政將逐漸退出舞臺。后地產時代,“制造+消費”相互促進將成為新的經濟增長引擎,同時成為替代房地產的信用擴張抓手,拉動中國經濟更高質量增長。本篇試圖回答中國如何處理巨量債務?缺乏“土地財政”支持的地方政府如何來保一方經濟?后地產時代信用擴張的路徑如何實現?中國經濟新的增長來源或抓手來自哪里?如何觀察中國經濟的結構升級?在經濟轉型升級中有哪些機會?
隨著房地產投資增速下行,中國經濟增長模式亟需發生轉變,這一點已經成為市場共識。2001年中國加入WTO以來,通過出口創匯形成的原始資本積累,以外匯占款形式成為央行貨幣創造與商業銀行資本金,再通過地產基建形成信貸投放,拉動中國GDP增長,這一“出口創匯-地產基建”的雙循環增長模式正在面臨挑戰。中美貿易摩擦、國內居民與企業負債率飆升是“出口創匯-地產基建”增長模式面臨破產的關鍵。下圖可以看出,過去的增長模式下,2000年以來中國M2/GDP及企業部門杠桿率飆升,2020年來中國在“房住不炒”政策下控制債務增長。
圖:中國房地產投資增速持續下行
您已閱讀6%(508字),剩余94%(8725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