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T中文網上看到聶日明老師寫的《35歲現象的社會起源和代價》。讀完這篇文章的我,想起一段往事。筆者剛剛進入日企工作的時候,公司的前輩推薦了一本《日本生存的條件:以新的開放為目標》(ニッポン 生きる條件 新たな開國めざして,日本經濟新聞社編)。這本1978年寫就的書中有一個詞令我印象特別深刻:“窗邊的大叔(窓際おじさん)”,意思是那些不再被公司需要,但公司又礙于當時日本年功序列制的社會文化而不便開除,于是便被投閑置散,整日在公司窗戶旁發呆的中年上班族。
后來筆者在日企工作日久,也親眼見到了這種現象,對此的認識就愈發深刻。正所謂時移世易,當年日本的中年上班族還能在公司窗邊保留一個位置,而如今中國的35歲職場人已經被踢出了公司。但無論是在窗邊被投閑置散,還是直接被掃地出門,其核心都是一樣的——勞動者的技能不再配得上公司為他支付的工資。
筆者在日企的實踐中發現,很多人會有一種錯覺——他們會認為自己被開除是因為雇主不重視自己身上的經驗的緣故。我相信很多國內朋友也會有一樣的認識。但是,作為曾經在日企負責IT技術的負責人,筆者的工作經驗或許可以為各位讀者帶來一些新的視角。
您已閱讀16%(485字),剩余84%(2492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