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提及中國如今面對著軟實力不足以及在實際的要素輸出中存在諸多爭議性的問題。軟實力不只是一個關乎國家在國際關系層面上的觀瞻評價的議題,更是一個反映政治道理與邏輯的重要載體。具備強大軟實力的國家,在論證自身體制時,往往可以事半功倍,可以以最小成本和代價消弭及反駁外界的批判,當中包括有利或無利的攻擊。提升軟實力,也能鞏固國家在國際組織和體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從而將國家影響力拔高,并減少針對自身國民與文化的惡意。綜合實力不能缺乏軟實力一環,正如任何辯證關系中不能只有正論而沒有反論,只有正反論而沒有合論的道理一樣。在此前提下,中國若要提高軟實力,必須先學會放下不必要的執念,下放更多的論述塑造權、活力以及豐富的論道力于民間,依靠民眾,推動有機溫和的改革,將更多元而可愛的中國聲音呈現在體制內外,這才是新時代大國應有的風范。
問題已經清楚,接下來就是怎么辦?
其一,中國有必要在官方與類官方層面精心設計外交語言和宣傳話術,對激進和偏見性的言辭進行降溫及收斂,謙遜,多講學習、包容而不求同化,從而解除外界的消極評價與誤解。按照常理,任何國家均需一定的武備,中國已經是全球性軍事大國,在硬實力方面具有一流水準。中國在過去的一系列宣傳中,固然使本國的武力以及武備得以外顯,激發了國內民眾對國家整體的樂觀及自信,這未必是一件壞事,但同時也刺激了海外出現高漲的“中國威脅論”,將中國妖魔化為國際秩序的思想、行為、規范和利益的“異類”,這一點絕對與事實不符。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是國際多邊主義的受益人與捍衛者,而且是主要的受益國家,并沒有任何直接誘因去破壞制度的穩定性,卻在與他國的制度磨合、融合層面上出現了種種障礙,為排華者提供了切實的話柄,削弱中國模式的可信性。在眾多場合中,中國的武力被解讀為具備“進攻性”及“挑戰性”。盡管中國通過海軍互訪、聯合軍演以及反海盜等途徑,力求塑造軍隊的“和平文明”形象,但近些年,在中美對峙增多的現實下,中國的武力和國防的發展并末有被外界和平解讀。在此前提下,中國要通過積極開展以和平主義為核心的外交,以外國和國際社會能了解的具體且巧妙的語言增信釋疑,同時針對外界的批評做出積極而具建設性的回應,不墮入越描越黑、不得脫身的罵戰之中,方能降低外界對本國的消極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