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有越來越多的個人投資者涉足私募股權投資。背后主要的原因,是一些私募股權基金的回報看上去十分誘人。但是,很多投資者可能沒有意識到,和二級市場相比,一級市場的投資透明度低很多,因此也可能存在更多的“投資之坑”。舉例來說,如果想要知道一家上市公司的估值,那任何人只要去查一下股價就知道了,公開透明,童叟無欺。但是私募股權投的都是未上市公司,如何對這些公司進行估值,就是一個復雜的多的問題。
在私募股權基金完成退出之前,行業中比較通行的做法,是由私募股權基金經理(GP)對自己投資的公司進行估值,來計算基金的凈值。這實在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這些公司沒有上市,本來就不存在一個讓大家都認可的“公允”估值。因此只要GP對這些公司的估值不太過分,投資者(LP)只能接受。然而這恰恰也給了GP一定的操作空間,根據自己的需要對自己管理的基金中的公司進行“估值管理”。
為什么要進行“估值管理”呢?主要是因為基金經理有圈錢的需求。在這里我以一個典型的私募基金為例來分析一下。
您已閱讀14%(431字),剩余86%(2708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