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研究中做翻案文章并不少見,但要挑戰一個幾代人公認的、寫入了教科書、得到社會主流價值支持的歷史結論,則不多見。做這樣的翻案文章,確實需要巨大的學術勇氣,然而,如果這種翻案文章不是出自個人,而是官方史學機構,那么難免讓人懷疑背后帶有某種目的。雖然我向來不主張去猜疑動機。
中國歷史研究院一篇發于權威的《歷史研究》今年第三期的“雄文”——《明清時期“閉關鎖國”問題新探》最近在中國社交媒體引發爭議和批評。該文的核心觀點是,用“閉關鎖國”一詞來描述明清中國社會是不客觀和準確的,應該用“自主限關”取代,后者是明清兩代當政者在應對咄咄逼人的西方殖民勢力時,為維護中國的國土和文化安全而采取的防御性自我保護策略,是一種自主行為,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具有合理性。
為了論證這個觀點,文章除了梳理對這個問題的相關學者的研究外,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了闡述:(1)“閉關鎖國”不是中國古代既有概念,也不是西方對中國的固有認知,而是晚清中日語言嫁接產生的歷史名詞;(2)明清實行的海禁等不是閉關鎖國,而是出于抗倭和對付海外流亡敵對勢力的需要,其對中西交流采取的諸多限制性措施并沒有關上中國的大門,用“閉關”加以概括不符合歷史實際;(3)“自主限關”也沒有阻斷明清兩朝對外貿易的發展和中西文化交流互鑒,“一口通商”未成為西方商船進入中國的阻礙,中國海上貿易規模總體持續增長,中西文化交流得到持續發展。
您已閱讀17%(587字),剩余83%(2964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