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最低工資會不會引發大量失業?從德國2015年實施法定最低工資以來,對于這個問題的擔憂和討論就沒有停止過。理論上,在自由競爭的勞動力市場,存在著一個讓供需達到平衡的均衡工資。最低工資質疑派認為,最低工資會打破均衡,帶來非自愿性失業。然而,并沒有研究發現最低工資在德國引發了失業率上升。今年,德國的最低時薪從1月1日起的9.82歐元,到7月1日起的10.45歐元,將再漲至10月1日起的12歐元,如此激進的漲幅會帶來失業潮嗎?
先從過往經驗中找找答案。來自歐洲經濟研究中心(ZEW)最近的研究表明,法定最低工資并非傳說中的就業崗位 “殺手”,或必定削弱企業競爭力,相反,一些行業甚至因此變得更有效率。這和德國勞動市場和職業研究所和倫敦大學學院2020年的研究結論類似:最低工資的上漲帶來了就業者的再分流,從前從事低薪工作的就業人員進入提供跟更多全職崗位、擁有更多高技能員工、薪水更高的、更大更穩定的企業。一些工資水平在法定最低工資實施之前就已經相對落后的地區,遭受的影響更大,在這些地區,規模少于三位員工的小企業減少,而規模更大的企業則得到增加,從而提升了這些地區的整體水平。也就是說,最低工資標準的引入并沒有帶來就業崗位的削減和流失,而是通過就業者從效率更低的企業進入效率更高的企業的分流提高了整個生產率。研究由此做出推斷,12歐元最低時薪也會在不同企業間帶來新一輪的就業者再分流。不過研究也指出一個前提,德國在推出全國范圍內的最低工資標準時,當時的整體經濟狀況很好。
當然,沒有研究表明法定最低工資沒有對德國整個經濟發展帶來嚴重后果,但也不代表它能在勞動力市場上沒有留下任何痕跡。最低工資對某些行業和領域的確造成了沖擊,尤其是在迷你工作崗位(免繳納所得稅和社會保險的兼職工作,該金額限度將由原來的450歐元增至520歐元),最低工資規定確實帶來了時薪的增加,但同時也遭遇了工作時長的壓縮,或者就業者徹底丟掉工作。不過,迷你工作流失的同時,兼職和全職領域的就業率有了小幅增加。正是因為最低工資的規定,失去迷你工作的人們由此進入了兼職和全職領域,獲得了更高的薪水和其他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