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7月28日由美國國會眾議院正式通過《芯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在8月9日由總統拜登最終簽署。在成為美國法律的預算總額為2800億美元的法案里,527億美元將在2022-2026年間用于補貼建設和更新晶圓廠,以促進半導體制造回流美國,并支持半導體研究和國防創新等相關領域。
《芯片與科學法案》被一些學者認為是長期信奉自由市場經濟的美國政府推出的為數不多的以“工業政策的頂層設計以塑造市場行為”為目的的產業政策。而上一次大規模啟動產業政策則是二戰后為了恢復和重建美國經濟而推出的羅斯福新政。因而《芯片與科學法案》被很多學者認為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法案”。
美國政府在此時推出扶持芯片產業發展的產業政策并非事出無因。對此很多學者已經做了大量的解讀。例如,對美國歷屆政府實行經濟獎勵、稅收激勵和基礎設施配套等措施,但未能使眾多的制造業成規模地回到美國本土的政策反思;防止疫情、地緣政治沖突等因素加劇美國原本存在的制造業不足問題而造成危機:當然,來自包括中國政府在內的相關國家與地區類似產業政策的競爭壓力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我們的問題是,制定產業政策后的美國會成為“芯片”強國嗎?
您已閱讀24%(510字),剩余76%(1631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