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前第一次來鹿特丹時我就知道,這個北海城市絕對不是像阿姆斯特丹那樣的“第一眼美人”。20年前來鹿特丹學歷史的荷蘭人Kim與作為游客的我,對這個城市有不約而同的觀感。市中心在二戰期間遭德軍空襲,城中大部分建筑被炸毀。不等戰爭結束就立即著手全新規劃、并逐漸重建起來的摩登城市,難以令人迅速產生面對“歐洲老靈魂”那樣的著迷。但也正因為城市的新穎和活潑,鹿特丹很容易令年輕人融入其中。
那時第一次來訪,我對“老歐洲”有種無從說起的執念,面對滿眼現代建筑,很是自以為是地對歐洲的友人們“宣布”自己的觀感:鹿特丹依然在尋找它的靈魂。然而隔了多年,再次來到這里,我發現自己對城市規劃的觀念改變了不少。如今我想,城市不論新舊,都存在硬幣的兩面。阿姆斯特丹依然迷人,但或許也因此缺乏探索的需求,一成不變而少了點活力。鹿特丹呢,固然在戰后重建以來涌現了不少質量參差的新樓,其中甚至不乏本地人都覺得“難看”的建筑。可在我看來,這都是實驗的一部分。而實驗構成了城市發展的“無窮動”所在。
1940年鹿特丹遭受德國空軍的轟炸后沒多久,鹿特丹建筑設計師W.G.Witteveen就受市政府委托著手規劃重建城市,他一年后遞交的方案就是依照老城的原貌重建。但由于建材短缺,方案一直被擱置。等到了1944年,Witteveen決定辭職,新任命的城市建筑師Cornelis van Traa推翻了舊方案,轉而提出建設一個全新規劃的市中心。這個向現代城市看齊的方向,基本上也意味著鹿特丹從此將與過去的老城一刀兩斷。建筑師從改變交通道路開始著手,并優先規劃商業大樓、公共大樓和市中心的商店,維修碼頭也被放在重要位置,而建造住宅樓則被放到了次要位置。購物中心所在之處也隨之變成新城市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