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鎮(zhèn)做題家”成為新的自嘲和他諷的熱點,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階層固化以及上升通道日益變得狹窄的社會現(xiàn)象。對普通農村子弟來講,實現(xiàn)身份的轉化和階層的跨越,經典的開放考試選拔這一渠道好像是唯一的選擇。但即使通過了考試,因為是來自“小鎮(zhèn)”而變得難以同“大鎮(zhèn)”即大城市的孩子競爭,無論背景、知識和見地都難以在同一水平線上。而“小鎮(zhèn)做題家”的長處在于做題和考試,推動了新的內卷和沖突。這里,“小鎮(zhèn)做題家”這一說法既帶有一定的同情,又帶有一定的歧視和偏見。事實看,對人的命運的影響,偶然因素通常會大于必然因素,對人的這種定位描述,立意點、解釋方向固定,并不適合解釋復雜的社會階層問題。
中國的歷史歷經革命,回顧半個世紀前,中國近乎所有的地方都是上海阿姨口中經典的“伢地人,鄉(xiāng)巴佬”,大白話文雅一點就是今天的“小鎮(zhèn)做題家”。再回顧到一百多年前,毛澤東也是典型的“小鎮(zhèn)做題家”,但他卻依靠“三大法寶”,建黨、建軍、建國,治黨、治軍、治國,成為有成就的政治家,團結國內政治軍事精英,擊潰國民黨,也有效地對沖了蘇聯(lián)勢力。毛澤東的對手蔣介石,在江浙慈溪,其實也是一個“小鎮(zhèn)做題家”,早年混跡于賭場、青樓和股票交易市場,完全是玩世不恭的“小混混”角色,在經歷了無數失敗后,終成為國民黨總裁、國民黨特級陸軍上將。再往前溯,大明時期的嚴嵩,出身于江西分宜家道沒落的官僚家庭,祖輩也曾出過進士,但這并未給他帶來任何政治資源和光環(huán),在經歷了在南京陪都的長期值守后,始終不忘學習,苦學青詞,進而在關鍵時期獲得了嘉靖皇帝的青睞。這些都是典型的“小鎮(zhèn)做題家”立身起家的故事。所以,很難完全以“小鎮(zhèn)做題家”來解釋人的命運。
其實,不僅是個人,中國本身也是從“小鎮(zhèn)做題家”起身的。中國歷史經過長年的戰(zhàn)爭以及不間斷的瘟疫襲擾,國家長期處于主權破碎、軍閥分裂、內戰(zhàn)不斷、民不聊生的地步。之前帝國的榮耀在西方武力攻擊和外交訛詐下消逝,封建神權政治開始被打破,國際關系中充滿血腥殺戮而又顯得是金科玉律的“現(xiàn)實主義”,把中國的國運逼迫到瀕臨崩潰。中國禮儀之邦的傳統(tǒng)和有限的抵抗根本招架不住西方赤裸裸的武力打擊和外交訛詐。在特定時期,最早的外交機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連懂外語的人都沒有,何談外交維權?國祚衰敗之際,所有人都卑微。普通的農民靠宗教做社會和政治動員,這表現(xiàn)為以“神權+武力”為特征的太平天國和義和團運動;以制度移植為特征的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建政嘗試都告失敗。中國共產黨實現(xiàn)了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揚棄和對當時強國蘇聯(lián)的學習,表現(xiàn)出了出色的政治與斗爭藝術,最終這一群“小鎮(zhèn)做題家”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