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后任職時間最長的前首相安倍晉三突然遇刺身亡,引發大量討論。簡體中文互聯網上,意見頗為分化,“譽之則為圣相,讞之則為元兇”。但如果從國際政治視角來看待這位重要人物,就會發現他留下了影響深巨的地緣政治遺產:印太戰略。
“印太戰略”其實并非美國首創,而是安倍晉三的設想。早在2006年,還只是首相候選人的安倍就提出了“自由和繁榮之弧”;該構想在2007年初發展成為“美日澳印四邊對話”(QUAD);隨后在當年8月,安倍在印度國會發表演講,主張太平洋和印度洋交匯融合,造就一個“擴大的亞洲”;2012年12月26日,安倍晉三再度當選日本首相,次日便發表題為《亞洲的民主安全鉆石》的署名文章,呼吁澳大利亞、印度、日本和美國共同組成“民主安全鉆石”。安倍的倡議,最終被美國接受。特朗普時期的美國國防部在2019年發布了“自由開放的印太戰略”,拜登政府則繼承深化,將其從一個典型的地緣政治戰略發展為一個包括軍事安全、意識形態和經濟科技等維度的全方位戰略。
日本之于“印太戰略”,類似英國之于北約。北約的設計師其實并非美國,而是英國。如果說英國人推動建立北約的目標是“讓美國人進來、俄國人出去、德國人趴下”(英國人、北約首任秘書長伊斯梅爵士語),那么安倍版“印太戰略”的意圖就是“留住美國人、拉住印度人、看住中國人”。換言之,與其說是美國通過組建軍事政治集團來支配和控制其盟國,不如說是英國和日本分別協調西歐國家和印太國家來追隨美國,因為他們需要美國的軍事保護、經濟支持和身份認同。這也給了崛起中的中國一個重要啟示,領袖地位乃是眾望所歸而非主動追求的結果。假如北京方面確實打算高舉“人類命運共同體”大旗來取代壓迫剝削性質的美式“新羅馬帝國”世界霸權體系(北大法學教授強世功語),那么,應效仿趙匡胤黃袍加身,而非拿破侖搶奪皇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