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初搭火車到底萊比錫,套著假發(fā)的巴赫肖像懸掛在火車站上空,站內(nèi)還有一個“巴赫角”,擺著以不同藝術手法制作的巴赫塑像。出站后,“巴赫節(jié)”(The Bachfest of Leipzig)的廣告掛在電車和大樓外墻。走過路過,很難視而不見。
巴赫在西方古典音樂史上是神一樣的存在,但就算在古典樂界之外,這名字也是無人不曉。這位生活于三百年前的音樂家在圖林根小城埃森納赫出生,但在萊比錫生活了27年,去世后葬在了他曾工作的圣托馬斯教堂里,這也使萊比錫成為世界各地巴赫樂迷的“朝圣”之地。今年是疫情以來“巴赫節(jié)”全面恢復的一屆,我再次來到萊比錫,對于小城的印象與數(shù)年前沒什么變化。從火車站一路步行到老城區(qū)中心,不斷能找到近三百年前巴赫在此生活和工作的足跡:最先經(jīng)過的是千年前建造的圣尼古拉大教堂,巴赫早期寫下的大型作品《約翰受難曲》,298年前就在此首演。再往前就是圣托馬斯教堂,教堂前有一座巴赫雕像,對面的餐館、咖啡館都掛上巴赫肖像,或銷售“巴赫咖啡”,桌椅一直擺到了隔壁巴赫博物館和檔案館的門前。每天圣托馬斯教堂都有巴赫節(jié)的節(jié)目,排隊進場的觀眾跟我記得的一樣表情虔誠。
您已閱讀17%(517字),剩余83%(2489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xù)探索完整內(nèi)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