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與空崗之間存在穩定的相互關系”,1944年英國經濟學家威廉.貝弗里奇爵士針對這一規律提出“貝弗里奇曲線”,揭示了勞動力市場中失業率與崗位空缺之間存在負向關系,該曲線為應對勞動力市場供需失衡和勞動力市場效率損失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2022年5月美聯儲議息會議通告中,鮑威爾主席針對當前美國勞動力市場緊張且“恢復強勁”的現實,給出了考察勞動力市場的參考指標和理論框架,即職位空缺率和“貝弗里奇曲線”。2022年美國面臨40年來最嚴峻的通脹挑戰,抑制通脹成為美聯儲第一優先目標。勞動力市場與通脹有什么關系?職位空缺越多是否代表經濟越好?如何在保持勞動力市場強勁的條件下將通脹控制在2%左右的長期目標水平,同時實現經濟“軟著陸”?
美國勞動力市場呈“賣方市場”特征
2022年以來,美國勞動力市場“持續強勁”,且表現出明顯的供需失衡。美國勞工局數據顯示,2022年以來美國失業率持續下降,4月已下降到3.3%,恢復至疫情暴發前2019年的正常水平。2022年美國就業率(16歲及以上人口)3月和4月均已達到60%左右,數據已持平于2020年1、2月美國疫情之前。此外,2022年以來美國勞動參與率(16歲及以上)已上升到62%,而2019年非疫情年份美國勞動參與率平均63.01%,當前美國勞動參與率已恢復至美國疫情之前的98.27%。職位空缺方面,2022年3月美國非農部門職位空缺數為1154.9萬人,是2020年3月的兩倍;其中私人部門空缺1050.4萬人,是2019年12月的1.8倍。即使是疫情之前一直低位穩定于70萬人左右的政府空缺職位數,2021年12月以來也持續高于100萬人。以上數據表明,美國勞動力市場供不應求,勞動參與率恢復程度趕不上職位空缺增速。鮑威爾主席在5月議息會議提到:2022年4月美國平均每一個失業者對應1.9個職位空缺,同時1155萬的職位空缺對應600萬的失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