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是維系民生的根本。在食物充裕的時代,人們更多地追求精神愉悅,不用為饑餓而煩惱,而在疫情、戰爭和自然災害時期,作物生長受到影響,進而導致谷物減產,這可能引發危機。尤其在內戰或對外戰爭時期,權力需要集中,而權力集中就必須控制相應的資源作為褫奪和獎賞的媒介,糧食在諸多環境下都可能成為一般等價物,這使得控制糧食成為政治統治階層鞏固權力、進行社會面控制甚至打擊政敵的一種手段。自然產力的萎縮以及人為出于權力、政治目的而實施的社會面控制有可能產生饑荒,饑荒會涉及政治控制,政治要素又可能進一步放大饑荒,如此產生惡性循環。
近期,聯合國連續數次警告全球面臨日常食物短缺的人數將創新高。今年,俄烏沖突導致的危機影響全球糧食生產,可能進一步推高食品短缺人數。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世界糧食計劃署和歐洲聯合發布的一份全球糧食危機報告顯示,受沖突、極端天氣、新冠疫情等多重因素影響,2021年共有53個國家和地區接近1.93億人遭遇嚴重糧食短缺,而2022年的形勢也不容樂觀。有報告指出,2021年數字比前一年增加4000萬人,顯示了遭遇食物短缺的人數呈現連續增加的“堪憂趨勢”。
饑荒與政治、軍事沖突的關系是社會科學分析的重要方向。論述饑荒與政治關聯的經典莫過于《饑荒與政治》,作者是反饑餓國際人道行動組織主席、法國索邦—巴黎第四大學教授西爾維?布呂內爾博士。文章中作者重申并強調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瑪蒂亞?森的論點:饑荒的原因并不在于生產的糧食不夠,而是在于需要糧食的人無法及時與有效地獲得糧食。換言之,饑荒并不是單純的供給不足,而是權利的分配不均、被剝奪甚至喪失。也就是說,饑荒并不單純是自然的產物,而是權力的介入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