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引發的一連串地緣政治漣漪,乃是對國際資金全球化與金融市場貫通,非常嚴重的重大打擊。在此,先撇除誰是誰非的價值觀及審判問題,聚焦于歐美等國對俄羅斯實施的經濟與金融封鎖。單從金融市場的角度而言,在美國及歐盟所帶領的反噬中,俄羅斯先后經歷接近全面性的海外資產凍結、被踢出SWIFT,以及從部分天然氣及其他能源供應鏈中被剔除,這些演變令俄羅斯部分政商權貴,以及普通市民(當中又以后者為甚),陷入空前的物資短缺困境之中。
曾幾何時,在全球化的狂熱下,地緣政治與金融市場,整體而言仍算是能畫上一個勉強的分割,讓金融市場在政治風波中經營如常。只要法律體系完善,金融邊界維持開放,國與國之間在股票及基金等層面上的互動,基本上是約定俗成地與政治無關的。甚至中美交惡,于2017至2020年間,也并沒有導致雙方出現金融層面上的撕裂或割裂,更只見中資企業與美國市場越走越近,在美國市場上持續融資上市——直至近年由美方所提出的“國家安全顧慮”及“審查標準”等嶄新阻力為止。即便是飽受西方社會批評的俄羅斯政府,在2022年前于海外所間接或直接擁有的資產,也并沒有受到太多的制裁或牽連;倫敦更一度被譽為“倫敦堡”(Londongrad),為不少俄羅斯富豪,包括普京最為信任的權力核心圈子,提供休閑及理財之所。
這一切皆在俄烏戰爭之下發生徹底改變。2022年,地緣政治與金融安全的關系漸趨緊密——兩者之間不能再輕描淡寫地嘗試切割開來。若俄烏戰爭是一場前奏的話,主樂則肯定是俄羅斯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全方位脫鉤,伴奏的則是國與國之間的金融脫鉤旋律。英美等國多番向北京闡述立場,并語帶威脅地強調中國絕不可援助俄羅斯,否則其必定在金融(融資、上市、資產管理及存款)方面對中國采取嚴厲行動。而在此前提下,中國有關當局明顯有所警惕,日前就地緣政治所帶來的沖擊以及對金融體制可能構成的威脅,召開了包含絕大部分在華外國銀行高管及監管機構高級干部在內的緊急內部會議——這也反映出中國對被美國制裁的敏感度與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