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和平運動中,德國的綠黨以反主流的新銳形象誕生,而今,綠黨再次參與聯合執政,幾乎快要成為主流的大眾政黨。俄烏局勢之下,無論是對俄羅斯的制裁,還是在向烏供應重型武器上,綠黨顯得比其他政黨更堅決更強硬。各大媒體用“向和平主義告別”,“歷經一場重要變遷”,“從和平主義到坦克迷”等等描述綠黨在俄烏局勢之下的立場轉變。過去四十多年間的幾個歷史性畫面,以既反差又關聯的方式呈現出了綠黨的變遷,以及和平主義的變遷。
第一個畫面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綠黨人士凱莉(Petra Kelly)戴著由花朵裝飾的頭盔出現在游行中,她代表著那個時期和平運動的標志性形象。綠黨作為政黨成立于1980年,集合了和平運動、反核電運動、環保、女權運動等各方力量。當時的歐洲正處于冷戰局勢之下,北約1979年的雙重決議規定,一面在歐洲部署中程導彈,一面同蘇聯談判。1983年11月,德國聯邦議院投票通過了美國在德國境內部署中程導彈。當時的聯邦政府由聯盟黨和自民黨組成。而綠黨已于當年突破了5%的選票門檻,首次入駐聯邦議院。當投票結果被公布時,綠黨議員們揮舞著手中條幅,唱著“自我防衛,保持抵抗”。整個八十年代的德國掀起了一場反對核威脅和軍備競賽,主張裁減軍備的和平運動。可以說,乘著和平運動的快風,綠黨完成了從零到往主流方向逐步靠攏。當時,部分綠黨成員和選民們也因此持質疑態度,認為在綠黨在向主流進軍的過程中會喪失作為根基的和平主義和氣候保護。
不管綠黨的和平主義傳統有沒有保存下來,歷史最長的、一年一度的復活節游行作為和平主義的某種具體形式保持到了現在。該游行活動可以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當時的主題為反對核武器,主張核裁軍。1968年,該運動在德國達到高潮,全國上下30萬人曾走向街頭。隨著冷戰的結束,除了海灣戰爭和伊拉克戰爭等期間的回潮,到了二十一世紀,游行的常態主題逐漸變成了主張裁軍、反對德國武器出口和聯邦國防軍進駐別國,甚至還加入了“星期五為未來”的環保內容。俄烏局勢之下,今年的復活節游行主題變成了一部分反普京和向烏供應武器,一部分人主張的“不使用武器的情況下實現和平”,后者的主張在前者看來,顯得天真而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