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與烏克蘭的沖突造成了兩國、兩民族間的仇恨。烏克蘭與俄羅斯同作為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在俄歐地緣沖突中,成為俄歐雙方爭奪與沖突的對象,原本俄羅斯戰役級的武力侵略蠶食和美歐對烏克蘭的政治扶持,最終演化為俄羅斯與烏克蘭的武裝沖突。戰爭這種解決沖突的最激烈方式使國家之間的怨恨以最猛烈的方式爆發。
俄羅斯和烏克蘭都是蘇聯資產與文化遺產的重要繼承國。蘇聯與俄羅斯的文化崇尚權力集中,突出中央權威和對戰爭英雄的歌頌和崇拜。這表現在蘇聯及其加盟共和國無處不在的雕塑、繪畫、音樂劇、東正教文化等。在沖突情境下,眾多的蘇聯遺留文化顯然會受到烏克蘭人的抵制。戰爭加劇了自冷戰結束以來烏克蘭對蘇聯“共產主義”政治符號以及俄羅斯文化的抵制和疏遠,刺激了新一波的“去俄羅斯化”。
1991年12月,蘇聯解體。蘇聯解體很突然,近乎雪崩式的摧枯拉朽,深層次的矛盾亦沒有得到及時處理,各加盟共和國就成了獨立主權國家?!叭ザ砹_斯化”其實是一個早就開啟的進程,最明顯地表現為對俄語的抵制。烏克蘭獨立后,政府為了削弱俄羅斯語言文化在烏克蘭文化形成過程中的影響,防止烏克蘭再度被俄羅斯化,失去本國的信仰、語言、習俗和法律,成為俄羅斯的附庸,采取了一系列去俄羅斯化措施,突出表現為在國家層面推動大力復興烏克蘭本地語。
您已閱讀16%(536字),剩余84%(2738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