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央行在上周五“如約”降準,這次降準一方面讓市場覺得靴子落地,但另一方面卻也因為幅度不及預(yù)期,而覺得有些“隔靴搔癢”。如何理解這次如約而至的非常規(guī)降準呢?
這其中至少存在著兩個有操作意義的話題,第一是央行的降準幅度,歷史上中國央行降準往往是50個基點起跳,從這個角度而言,本次的25個基點的降準顯得有些突兀,這是否代表著中國央行未來會轉(zhuǎn)向如“擠牙膏“降息的降準操作,仍然還有待實踐檢驗,但無論如何,央行的相對謹慎操作似乎給市場留出了一個改變的可能性。另一點則是在本次降準前,央行維持中期借貸便利(MLF)的利率不變,卻有意引導存款利率在銀行端出現(xiàn)下行,這樣的操作給市場的觀感是,如果負債端成本的下行受限,未來的降息會顯得舉步維艱。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有意引導利率段成本下行,央行也采取了更加市場化的方式,即通過連續(xù)數(shù)季度的打分方式進行考核,而非行政性的“一刀切”。
無論如何,央行的一系列操作都給市場留出了探討的空間,對于市場而言,與降準降息這樣的操作相比,更加重要的是前瞻性。但坦率而言,央行的一系列操作,給出的指引似乎是未來的寬松空間有限,同時在實際操作中指向了更加細節(jié)和精準的定向操作。
您已閱讀25%(495字),剩余75%(1513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xù)探索完整內(nèi)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w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