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仍可能成為當年的芬蘭
俄羅斯全面侵烏戰爭已經打了40多天。筆者開戰之初曾說:此戰若有令人刮目相看者,不在西方之助,而全在烏克蘭人之勇烈。40多天來的戰事確乎如此。在烏克蘭人從總統到士兵的頑強抵抗下,開戰第一刻即遭到攻擊的首都基輔和“副都”哈爾科夫仍巋然不動。俄軍付出慘重傷亡后迄今只攻下赫爾松一個省會。尤其是頓巴斯烏控區首邑馬里烏波爾在開戰即遭猛攻,不久即被包圍,周邊俄占帶已寬達百里以上、全城幾乎盡毀于炮火的絕境下,正規兵力僅數千人、加上民兵和國際志愿者也不過萬余人的烏軍居然至今還在斷垣殘壁中堅守,并且擊斃了包括俄方蘇霍維茨基少將、米嘉耶夫少將和黑海艦隊帕利副司令在內的大量侵略軍。在俄軍發出最后通牒逼降、本國總統也允許撤離的情況下,馬里烏波爾軍人仍堅持死戰。可以說,馬里烏波爾今后即便失守,守軍即便力竭覆沒、撤離或投降,他們也已經實現了道義上的崇高和軍事上的奇跡,而侵略軍在道義上固然是窮兇極惡,軍事上也是無能透頂,縱以絕對優勢軍力于尸山血海中得此孤城,也已經丟人現眼了。
如今俄軍已從基輔附近敗退,但就整個戰局而言,我卻不那么樂觀。盡管烏克蘭已經讓人刮目相看,頭幾天“俄粉”的興高采烈和正義人士的愁云緊鎖,如今已經變成前者瞠目結舌而后者普遍樂觀。然而我仍然擔心,烏克蘭人在已經證明自己不是1938年的捷克和1939年的波蘭之后,卻最終仍難免成為1940年的芬蘭。
您已閱讀10%(586字),剩余90%(5351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